王基文   大公网 |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 地平綫月刊 | 南方报业 | 凤凰周刊 | 鏡報 | 信報 | 中国台湾网 | 集邮者之家

釣魚島列嶼名稱演變與主權意識

 (2005-8-30)

 

今年五月二十日,日本極右政要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悍然登上所謂“沖之鳥島”,揮舞日本太陽旗作秀。其實,所謂“沖之鳥島”名不副實,二礁總面積僅約六平方米,是礁非島,高潮全部淹沒,爲低潮高地,並非沖繩(琉球)屬島,只可稱爲鳥礁,冠以“沖之”和“島”,殊屬不妥。


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一百二十一條規定:“岩礁,不應有專屬經濟區或大陸架”;第十三條規定:“如果低潮高地全部與大陸或島嶼距離過領海的寬度,則該高地沒有其自己的領海。”鳥礁(日本所謂“沖之鳥島”),僅是低潮小礁,遠離東京一千七百四十公里,不具有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和領海,根本不是“日本領土”。六月一日,他又大放厥詞:爲了“保護”釣魚島,不惜對華開戰。這是對中國進行狂妄的戰爭威脅。當前中日釣魚島列嶼主權爭端激化,日本劍拔弩張,大有攤牌之勢,鑒於“名從主人”慣例,釣魚島列嶼名稱的主權意識顯得格外重要,日本官方篡改之名:“南小島、北小島、沖北岩、沖南岩、飛瀨”,我國官方和學者不宜沿用。

釣魚島:中國最早發現、命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臺灣島附屬島嶼,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和使用,自古屬於中國管轄並行使主權,不是原琉球王國領土,更不屬於日本版圖,而是中國固有領土,中國對這些島嶼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包括五個小島嶼和三處四個小岩礁,其集合名稱是釣魚島列嶼。釣魚島是其主島,故而得名。

釣魚島列嶼,包括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南嶼、北嶼及三處四個小岩礁。三處四個小岩礁是:瀨礁、南礁、北礁。北礁,由兩個相距五十米的岩礁組成,可分別稱為(西)北礁、(東)北礁。

釣魚島列嶼,日譯“尖閣群島”;釣魚島,日本篡改爲“魚釣鳥”;黃尾嶼,日本竊稱“久場島”;赤尾嶼,日本竊稱“久米赤島、大正島”;南嶼,日本改稱“南小島”;北嶼,日本改稱“北小島”;瀨礁,日本改稱“飛瀨”;南礁,日本改稱“沖之南岩”;北礁,日本改稱“沖之北岩”。一九六九年五月九日,日本在我釣魚島上豎立“界碑”,上書八重山“尖閣群島”,下列島嶼分別爲:“魚釣島、久場島、大正島、南小島、北小島、沖之北岩、沖之南岩、飛瀨”。其中,“大正島、南小島、北小島、沖之北岩、沖之南岩”始見於一九三O年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繪製的《吐噶喇及尖閣群島》圖。日本刻意篡改原有中國名稱,旨在把中國領土釣魚島列嶼說成是“日本固有領土”。我國需要棄之不用。

釣魚島,明清中國史籍稱爲:釣魚島、釣魚嶼、釣嶼、釣魚臺、釣台、釣魚山、好魚須。我國漁民俗稱花鳥山,因爲島上多海鳥多鮮花而得名。一八七O年,王德均等在《海道圖說》中譯爲和平山。春秋戰國稱列姑射,現在又稱釣島。

黃尾嶼,明清中國史籍稱爲:黃尾嶼、黃尾山、黃尾礁、黃毛山、黃毛嶼、黃麻嶼、灌未須。我國漁民俗稱鳥港,島上鳥多而得名。

赤尾嶼,明清中國史籍稱爲:赤嶼、赤坎嶼、赤尾嶼、赤尾山、赤尾礁、車未須。

釣魚島鄰近附屬二個小島嶼和三處四個小岩礁,明鄭若曾著《鄭開陽雜著》卷八《萬里海防圖》中總稱爲黃茅嶼,明胡宗憲主持、鄭若曾執筆編撰的《籌海圖編》卷一《沿海山沙圖》中總稱爲橄欖山。《籌海圖編》是官方文獻,故而,橄欖山則是明朝官方命名。黃茅嶼和橄欖山,都是釣魚島鄰近附屬二個小島嶼和三處四個小岩礁的集合名稱,宋元明清各代又稱薛坡蘭。

釣魚島鄰近附屬二個小島嶼和三處四個小岩礁。我國漁民俗稱:大蛇島、大鳥島、和平島、蛇島、鳥島。大蛇島,即南嶼,日本改稱“南小島”,島上多蛇而得名;大鳥島:即北嶼,日本改稱“北小島”,島上多鳥而得名;和平島,即瀨礁,日本改稱“飛瀨”;蛇島,即南礁,日本改稱“沖之南岩”;鳥島,即北礁,日本改稱“沖之北岩”。

釣魚島鄰近附屬二個小島嶼和三處四個小岩礁,需要有各自的科學名稱。爲與日本篡改的名稱有別,筆者特取南嶼、北嶼、瀨礁、南礁、北礁,取代日本篡改的“南小島、北小島、飛瀨、沖之南岩、沖之北岩”。

嶼,小島也。南嶼、北嶼,皆屬小島,故而,取嶼,不用島。

礁,爲海裏或江裏岩石,水中方有;岩,爲高峻山崖或構成地殼之石頭,水陸皆有。因三處四個小岩礁,均爲海裏石頭,因此,用礁比岩準確。所以,取南礁、北礁比南岩、北岩恰如其分。

日本改名居心叵測

日本改取“沖之北岩、沖之南岩”名稱,是企圖將它們歸爲沖繩(琉球)附屬小岩礁,其日本主權意識非常濃厚。其實,它們乃是我釣魚島的附屬小岩礁,其岩脈與釣魚島以及其他附屬島礁在海底相通,是個整體。由於它們和釣魚島一起,都是中國固有領土,不是沖繩(琉球)附屬小岩礁,不屬於原琉球王國版圖,冠屬“沖之”,殊屬不妥,應將“沖之”刪除。

瀨,是急流。飛瀨,言水,非岩礁。所以,名瀨礁,比飛瀨恰當。

總之,以瀨礁、南礁、北礁取代日本改稱“飛瀨、沖之南岩、沖之北岩”,較爲準確。日本以沖繩(琉球)爲中心,由北而南,稱“部之北岩、沖之南岩、飛瀨”,強調日本主權意識。筆者以我釣魚島爲中心,由南而北,稱瀨礁、南礁、北礁,是強調中國主權意識,並符合地質構造的實際情況。其地質構造本是由南而北延伸。

有些專著沿用日本篡改名稱“南小島、北小島、飛瀨、沖南岩、沖北岩”,由於發行量很大,所以讀者面極廣,希望今後能棄之不用。

三處四個小岩礁,一九七O年九月二十二日,當時旅居琉球的臺灣學者楊仲揆先生,在其文中稱大北小島、大南小島和飛瀨島,近年互聯網上的作者普遍沿用。其實,三處四個小岩礁,面積極小,均無植物覆蓋,比北嶼(日本改稱北小島)、南嶼(日本改稱南小島)小得非常多。北嶼面積約O點三O三平方公里;南嶼面積約O點四六五平方公里。把三處四個小岩礁,稱爲大北小島、大南小島和飛瀨島,其中大北小島、大南小島,與北嶼、南嶼是大小倒置,而且“南小島”、“北小島”也是日本官方篡改名稱。至於飛瀨島,稱島不如稱礁恰當,而飛瀨又是日本官方所取之名稱。因此,筆者以北礁、南礁和瀨礁代之。

三處四個小岩礁,有的作者稱爲三個礁石。三個礁石,容易誤解爲總數只有三塊礁石。而事實並非如此,北礁就由東、西相距五十米的兩個礁石組成。並且,三個礁石,可同在一處,亦可分佈於兩處或三處。實際上是分?於三處,故而,筆者稱爲三處四個小岩礁。然而,三處四個小岩礁,還得有各自的科學名稱,筆者則稱爲:瀨礁、南礁、北礁。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明清時期中國史籍中,未有其集合名稱。後人才有集合名稱,例如,一九七O年盛宣懷曾孫盛承楠,一九七O年美國華人國際法學者丘宏達,一九七二年美國華人地理學家沙學浚等,在其文章中都稱釣魚臺列嶼;一九七二年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清,在其著作中稱釣魚群島;一九九四年中國學者吳天穎,在其著作中稱釣魚列嶼;一九九六年《中國國防報》,稱釣魚島列島。筆者則稱爲釣魚島列嶼。嶼,小島也。採用列嶼,比列島、群島更準確,因其皆屬小島;採用釣魚島,比釣魚臺更明確,比釣魚更具體,前者一目了然是島嶼名稱,而台、釣魚字義並非島,廣大一般讀者,初次聽者未必清楚其所指。不過,各種稱謂,含義一致,各有千秋,可以並用。

日本官方,把釣魚島篡改爲“魚釣島”;把黃尾嶼改稱“久場島”;把赤尾嶼改稱“久米赤島”。這些是西元一八八五年九月二十二日,沖繩(琉球)縣令西村舍三在給日本內務卿山縣有朋的復函中提出的。

“魚釣島”,是西村舍三從中國命名釣魚臺演變來的,直接源自琉球士大夫兼詩人蔡大鼎西元一八七六年一首詩,詩曰:“十幅蒲帆風正飽,舟痕印雪迅如梭。回頭北木白雲裏,魚釣台前瞬息過。”(《閩山遊草》)

詩中的北木,即北木山,今稱八重山。詩中的魚釣台,即是釣魚臺。蔡氏是爲了詩的平仄音律,將釣魚臺寫作魚釣台,絕無將釣魚臺視爲琉球領土之用意。在這首詩中,如果寫作釣魚臺,便出現平仄音律不調現象,而改寫爲魚釣台,則符合平仄音律。因此,魚釣台並非琉球人對釣魚臺的專有名稱,只是蔡詩的平仄音律需要。可見,蔡氏熟知漢詩平仄音律。

蔡大鼎是琉球閩籍三十六姓移民後裔,日本吞併琉球,他和林世功等親中派士大夫曾多次前往北京請願,要求清廷出面幫助恢復琉球中山國,這首詩就是他前往北京請願回程途經八重山、釣魚臺時作的。就其政治背景,不可能對中國領土釣魚島懷有領土野心。

西村舍三把蔡大鼎詩中的魚釣台稱爲“魚釣島”,這是抄襲、沿用蔡詩用詞,並非他的首創。

自從西村舍三給山縣有朋復函中出現“魚釣島”之後,日本政府官方文書就採用這一名稱,作爲日本政府篡改中國領土釣魚島命名的專用名稱,並成爲日本政府聲稱“擁有”釣魚島列嶼主權的論據之一。他們編造謊言,歪曲歷史,硬說日本最早“發現”釣魚島,在日本史籍(按:應是琉球史籍)中稱“魚釣島”。

釣魚臺名稱來歷

魚島,不是中國命名,傳說是琉球漁民的俗稱。出生於琉球本島那霸的琉球學專家東恩納寬,一九四九年五月在其《南島風土記》中指出:在琉球漁民之間,把釣魚嶼稱爲魚島。

釣魚臺的名稱來歷。釣魚島南側高處,幾乎垂直地朝西北偏西方向切斷,有珊瑚巨岩如釣台,我國漁民見此聯想到可供垂釣之用,將它命名爲釣魚臺,這就是釣魚嶼又稱釣魚臺的名稱來歷。從釣魚臺得名來歷,可證明中國人與釣魚島的淵源極深,且親臨考察。

和平山,不是日本人的命名。一八八六年(明治十九年),日本海軍省出版《寰瀛水路志》,其卷一下,把釣魚嶼稱爲“和平山島”(儂洐價儞僒儞。有的人據此以爲是日本人首先把釣魚嶼稱爲和平山。一八四八年英國人愛德華把釣魚嶼誤稱爲Hoapinsu(花瓶嶼),一八五五年英國海軍根據愛德華的記錄製成海圖出版。一八七O年中國人王德均等在其《海道圖說》中,已把英國人的Hoapinsu(指釣魚嶼)音譯爲和平山。因此,日本人的“和平山島”,只是對王德均等的和平山的抄襲。閩南方言,嶼的讀音是su。

高華嶼,是釣魚嶼及其鄰近五個小嶼礁(後稱橄欖山)的最原始命名,始見於《隋書·流求傳》。隋大業五年(西元六O九年),隋煬帝派遣武賁郎將陳眣和朝請大夫張鎮州,發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今廣東潮州)泛海擊流求,經過高華嶼。西元一五六一年,明鄭若曾《鄭開陽雜著》卷十《琉球國圖》中,亦填注高華嶼。西元一六O七年,明王圻編纂《三才圖繪》一書附《琉球國圖》中,將高華嶼改稱爲高英嶼。高華嶼、高英嶼之名都很典雅,應是智者所命名。

釣魚嶼、釣魚山、釣魚臺,乃是宋元明清各代閩浙沿海官民的俗名。高華嶼周圍海域盛産鰹魚、鮫魚,用垂釣之法,最易得手,故而習用釣魚嶼、釣魚山、釣魚臺,相沿日久,典雅的高華嶼、高英嶼終被俗名所取代。

釣魚島鄰近五個小嶼礁,元明之際曾稱爲黃茅嶼,明朝官方命名橄欖山;清朝習慣統稱釣魚嶼或釣魚臺,在釣魚嶼或釣魚臺之外,沒有另加黃茅嶼、橄欖山。宋元明清各代,又稱薛坡(婆)蘭。

黃茅嶼、橄欖山,這些島名,均屬因形取義,按照島嶼的具體形狀和特徵,取義命名的。元明所取黃茅嶼之島名,因島上遍生黃茅草,其葉如茅,春生芽,布地如針,與島形特徵相似而命名。明朝官方所取橄欖山之島名,橄欖果核堅硬,兩頭尖中間大,上部呈錐形,以橄欖取代黃茅作比喻,更生動形象,更真實貼切。這種島名的更替與正式定名,必定經過對沿海島嶼重新調查與核定的程式,曾經採取過核定島名的行政措施。

薛坡蘭(薛婆蘭),薛家爲姓氏,坡蘭,又寫作婆蘭,爲古代船舶載重單位,引伸爲船舶之代稱,實際是用中國船戶薛姓大船之名,命名爲釣魚嶼附近五個小島礁的總括名稱,以示對他紀念。宋代各種船舶,以獨檣舶爲最大,可載一千婆簡(蘭),合三十萬宋斤,相當於一百五十噸。薛坡蘭之島名,等同于薛獨檣之島名。薛坡蘭(薛婆蘭),是從宋元一直傳承沿用到清的民間慣用的島嶼名稱。

綜上所述,從高華嶼到釣魚嶼,又由釣魚嶼析分出黃茅嶼,再以橄欖山取代黃茅嶼,其間還穿插薛坡蘭(薛婆蘭)島名,其最早的發現權、命名權、易名權、經營管轄權、並行使主權,均屬於中國專有,這就是中國對其統治的實證,說明是中國固有領土。

高華嶼源于隋朝,薛坡蘭始自宋朝,黃茅嶼沿襲元朝,橄欖山命名于明朝。英國人取的PinnacleIslands出現在一八四八年,中國人的凸列島譯於一八七O年衆尖島譯於一八九七年;日本人最初於一八八六年譯爲尖閣群島,一八九七年改譯尖頭諸嶼,一九三O年在尖頭諸嶼名下,把各嶼礁分別篡改爲:“南小島、北小島、飛瀨、沖南岩、沖北岩”,刻意篡改我國橄欖山諸嶼原來俗稱:大蛇島、大鳥島、和平島、蛇島、鳥島,圖謀把我國橄欖山諸嶼礁說成是“日本領土”。故而,我國官方和學者不宜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