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文   大公网 |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 地平綫月刊 | 南方报业 | 凤凰周刊 | 鏡報 | 信報 | 中国台湾网 | 集邮者之家
 
兩岸「一中」和解非奢望 / 王基文
2007-10--31
從今年7月19日以來,陳水扁「入聯」鬧劇越演越烈,到了瘋狂程度,其「法理台獨」步步升級,已觸犯《反分裂國家法》,令台海與亞太地區和平面臨嚴重威脅。

在此兩岸和戰十字路口,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出乎外界所料,未做強硬回應,而是理性地釋放和平善意,凸顯出力促兩岸和平統一用心良苦,使世人清楚認識到,目前台海緊張局勢,台灣陳水扁當局才是真正的「麻煩製造者」。

胡總呼籲受國際歡迎

胡錦濤總書記在報告中強調:「台灣任何政黨,只要認同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我們都願意同他們交流對話、協商談判,什麼問題都可以談」。他在報告中對台灣各個政黨提出:「我們鄭重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他又指出:「當前『台獨』分裂勢力加緊進行分裂活動,嚴重危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同胞要共同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他重申,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

胡錦濤總書記關於兩岸一中和平發展的呼籲,立即獲得海內外中國人和國際社會歡迎和大加讚賞。但是,台灣陳水扁當局即日表態拒絕。這是意料中事,由陳水扁「台獨」本質所使然。有評論員認為,胡錦濤總書記的呼籲太遲提出,若在五年前發表就好了。其實,在十二年前,即1995年1月30日的「江八點」第三點就提出:進行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談判。並提議:「作為第一步,雙方先就『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這個提議,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政治報告中也加以確認。當時提議達成的「協議」,是以「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為主題,已具有「和平協議」之含義。

和談大門早已打開

後來,在2005年4月29日胡連會談新聞公報中所達成的共識第二點也提到:「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2006年4月16日「胡四點」,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出四點建議,其中強調:「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目的是維護兩岸同胞的利益。?我們將忠實履行對台灣同胞作出的承諾,既不會因局勢的一時波動有任何改變,也不會因有少數人的干擾和破壞而有任何改變。」由此可見,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關於兩岸一中和平發展的呼籲,並不意外,而是對胡連、胡宋會談新聞公報、特別是「胡四點」的確認,也是與「江八點」一脈相承,並非在中共十七大才首度提出。

1981年9月30日「葉九條」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說,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兩個制度」。後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便成為對台政策的基本方針,二十多年來,一脈相承。而在「葉九條」之前,和平統一之路早在探索。茲舉一件鮮為人知的事例如下:

1973年5月中旬,毛澤東主席派93歲高齡的章士釗,赴港架設國共和談橋樑。

章老一生跨越清朝、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時代,策劃過行刺廣州巡撫王之春,為此坐過清廷大牢。在武昌求學時,與黃興同住一室,二人成為莫逆之交。他加入過蔡元培、章太炎的愛國學社,與鄒容是同窗好友。他在東京結識了孫中山,常談論天下大事,十分投緣。他沒有參加同盟會,一生堅持做無黨派人士。他參加過反袁、討袁鬥爭。他設法營救過共產黨領袖李大釗,並曾出庭為陳獨秀辯護。抗戰期間,嚴詞拒絕日偽勸誘他加入汪偽政府。以章老如此獨特與豐富的經歷,作為促進國共和談代表,非常合適。

1972年,章老因跌傷骨折,靠輪椅代步,仍念念不忘去香港重新為祖國的統一大業盡最後一分力量,他讓女兒章含之向周恩來總理匯報。

兄弟同心能斷金

1973年5月中旬,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安排一架專機送章老去香港,配備內科主任和護士,還有秘書、女廚工、服務員,以及他兒女章可、章含之陪同。他到香港的第二天,就急匆匆地安排會見各方面舊友。他原計劃在香港停留三個月,不幸在一個半月後就病逝香港,沒有完成促進國共和談使命,是歷史上一大遺憾。

1975年春節前後,蔣介石因病重,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想通過陳立夫經秘密通道向中共中央發出邀請毛澤東到台灣訪問的信息。陳立夫和談心切,在香港報上公開發表了一篇題為《假如我是毛澤東》的文章。文中歡迎毛澤東或周恩來到台灣訪問,與蔣介石重開談判之路,以造福國家和人民。但大陸的消息還沒有反饋過來,蔣介石便溘然病逝。

中國現代化建設,需要國內外和平環境。兩岸兄弟鬩牆,中國人打中國人,自相殘殺,只能令親者痛仇者快。兩岸未能統一,主要是美國從中作梗。兄弟同心能斷金,家和豈懼外欺凌?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關於一中和平發展的呼籲,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構建和諧社會,符合兩岸人民福祉。賦拙詩一首: 《兩岸貴一中和解》求和存異路寬敞,和平發展齊富強。來日和合龍騰飛,超越漢唐非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