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文 大公网 |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 地平綫月刊 | 南方报业 | 凤凰周刊 | 鏡報 | 信報 | 中国台湾网 | 集邮者之家 |
兩岸須化解「各表」分歧/ 王基文
2008-4-25 |
馬英九把大陸是否承認「各表」,做為兩岸能否復談的前提條件,不符合1992年兩岸兩會共識的實際情況。其實,「各表」是分歧,不是共識,「一中」才是共識。「一中各表」,無論說誰代表一個中國,都無法獲得對岸認同,各執一詞,無法交集,勢必引發無休止爭議。因此,兩岸須擱置、化解「各表」分歧,凸顯「一中」共識,異中求和,和中存異,進而和中化異。 「一中各表」,涉及的是代表權問題。但代表權不是一個中國的內涵,因它不是一個中國的本質屬性。一個中國的內涵,是她的領土和主權,因其是一個中國本質屬性的總和,是有決定性的特有屬性。代表權則取決於領土和主權,擁有一個中國的領土和主權,才能代表一個中國,它只是派生的特有屬性,屬於非本質性,不能構成一個中國概念內涵。 「不統」並不符合「九二共識」 1992年12月3日,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在香港舉行事務性商談後,雙方對一個中國之原則達致了共識,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內涵,雙方存在分歧,當時沒有討論,是把分歧擱置下來,求和存異。 顯然,「九二共識」內容,是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並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故而,馬英九「不統」主張,不符合「九二共識」內容。他需要以「終極統一」取代「不統」,提出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才與「九二共識」內容相脗合。他本是主張終極統一,後屈服於民進黨抨擊,改稱「台獨」也是其選項之一。現在,雖然宣稱「不獨」,卻未回歸「終極統一」主張。如果「不統」是無限期,與實現和平「台獨」則無區別。 「九二共識」,乃是客觀事實。對於「九二共識」,向來,台灣強調「各表」,大陸重視「一中」。2000年蘇起創「九二共識」一詞,無具體內容,意在以模糊性概念讓各方解釋都有交集,促使兩岸關係解套及發展。然而,2005年5月12日,胡宋會談新聞公報中,已將「九二共識」內容定為「兩岸一中」,文件中在「九二共識」括號內註明「兩岸一中」新簡稱,即寫成「九二共識」(兩岸一中),沒有提到「一中各表」。這樣,「九二共識」內容已明確清晰,獲雙方認同,無需再模糊,現在可稱為「九二一中共識」,一目了然,不再各說各話,分歧得以化解。 台灣強調的「一中各表」,有悖「九二共識」內容。若說一個中國是指「中華民國」,則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排斥在一個中國之外,這與事實不符;如果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把「中華民國」拒於一個中國門外,會被「台獨」分子鑽空子,李登輝和陳水扁就鑽了這個空子。因此,「一中各表」,有可能成為引申出「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理論依據,這是大陸絕不能接受的。 為了化解「各表」分歧,促進兩岸和平統一,2000年7月13日,錢其琛提出:兩岸可以先不討論「一個中國」的內涵,她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之間「非彼即此」的問題。8月25日,他進一步提出:「就兩岸關係而言,我們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擱置「各表」突出「一中」共識 這樣,什麼是一個中國?已經明確清晰,即一個中國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是指「中華民國」,而是指領土主權「一中」。在時間上,貫穿中國全部歷史,包括五千年中華民族文明史全進程,歷史上各個朝代,1949年前中華民國,1949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一個中國不同歷史發展階段,未來中國,則是一個中國新歷史發展階段。在空間上,一個中國現階段包括:大陸、台灣和其他未收回的領土。 由上可知,一個中國不是政治實體概念,而是民族範疇。 4月12日胡蕭會,談兩岸經貿合作,坦誠、友善、融洽、有成果,將推動兩岸經貿合作正常化,兩岸經貿合作面臨歷史機遇。胡錦濤主席請蕭萬長帶話,問候馬英九、連戰、吳伯雄等台灣朋友,展現了友善。蕭萬長稱其此行是兩岸「融冰之旅」,他建議:兩岸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雙方都建議恢復兩岸協商談判,是歷史性會晤。 綜上所述,馬英九願意接受「九二共識」,使兩岸復談出現契機,但仍須擱置「各表」分歧,凸顯「一中」共識,求和存異。其實,當北京提出「大陸和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後,「一中各表」已成過時提法。馬英九若能認同「九二共識」(兩岸一中),「各表」分歧則可化解。兩岸應化解「各表」分歧。 |